欢迎访问深圳市泽任科技有限公司网站

产品展示

产品推荐

技术文章
您现在所在位置:首页 > 技术中心 > ROBOZ镊子在脊髓损伤模型中的操作实践

ROBOZ镊子在脊髓损伤模型中的操作实践

 更新时间:2025-10-28 点击量:7
  ROBOZ镊子凭借“高精密、高稳定性、多型号适配”特性,成为脊髓损伤动物模型(如大鼠、小鼠)构建中的核心工具。其在模型构建的“脊髓暴露-损伤诱导-组织修复”全流程中,需结合不同操作场景选择适配型号,通过规范操作保障脊髓组织损伤精度与动物术后恢复,为神经损伤机制研究与治疗药物筛选提供可靠模型基础。
  一、适配型号选择:匹配操作场景需求
  根据脊髓损伤模型构建的不同步骤,选择对应功能的ROBOZ镊子
  组织分离与暴露:尖头细镊:选用顶端直径<0.5mm的尖头细镊,用于分离背部皮肤、皮下筋膜及肌肉组织。其顶端锋利且韧性强,可精准夹取筋膜边缘逐层分离,避免因镊子顶端过粗导致肌肉撕裂(尤其小鼠背部肌肉薄,易因操作不当造成额外损伤),同时减少对脊髓周围血管的触碰,降低出血风险。
  椎板去除与脊髓保护:平头镊:去除椎板(如T9-T11节段)时,选用平头镊(顶端宽度1-2mm),配合咬骨钳使用——平头镊可平稳夹持椎板边缘,辅助咬骨钳精准去除骨组织,避免尖头镊误刺脊髓;同时,平头镊可轻轻拨开脊髓表面的软脊膜,暴露损伤靶点,且不会因顶端尖锐损伤脊髓实质。
  损伤诱导与修复:显微镊:进行脊髓挫伤、横断等损伤操作时,选用显微级镊子(顶端平整度误差≤0.01mm),其夹持力可控(可通过调节弹簧力度适配不同组织),能精准控制损伤深度(如挫伤模型需控制损伤力在0.5-1N);修复阶段,可用于夹取神经修复材料(如支架、细胞悬液载体),平稳放置于损伤区域,避免材料移位。
 

 

  二、关键操作场景实践:保障模型构建精度
  脊髓暴露阶段:精细分离防损伤:用尖头细镊夹取背部皮肤切口边缘,沿中线逐层分离皮下组织,遇小血管时(如背部皮下毛细血管),用镊尖轻轻挑起血管,配合止血钳止血,避免直接夹取血管导致破裂出血;分离肌肉时,沿肌纤维走向用镊尖拨开肌间隙,而非强行撕扯,减少肌肉损伤引发的术后炎症反应。
  椎板去除阶段:平稳夹持防误触:用平头镊轻轻夹持椎板表面的骨膜,向一侧剥离暴露椎板骨质;咬骨钳去除椎板时,平头镊始终保持对椎板边缘的轻夹状态,引导咬骨钳的咬合位置,确保每次去除的骨组织量精准(如每次去除0.5mm宽度椎板),避免咬骨钳过度深入损伤脊髓;椎板去除后,用平头镊蘸取生理盐水轻轻擦拭脊髓表面,清除骨屑杂质。
  损伤与修复阶段:精准控制保活性:构建脊髓横断模型时,用显微镊轻轻夹持脊髓两侧(避开中央管区域),辅助手术刀精准横断,确保断端平整;挫伤模型中,显微镊配合损伤装置,控制损伤探针的插入深度(如大鼠脊髓挫伤深度控制在1-2mm),避免因夹持不稳导致损伤位置偏移;修复时,用显微镊夹取修复材料的边缘(而非中心区域),缓慢放置于损伤处,轻压10-20秒确保贴合,减少材料活性损失。
  三、操作规范:提升安全性与重复性
  术前准备:工具灭菌与调试:镊子需经高温高压灭菌(121℃/0.1MPa,30分钟),避免交叉感染;使用前检查镊子顶端是否对齐(错位误差≤0.02mm),弹簧力度是否适配(夹持力过大会损伤组织,过小易导致夹持不稳)。
  术中操作:轻柔稳定避干扰:操作时保持手腕稳定,避免镊子顶端抖动;夹取组织时力度适中(以能夹住组织且不导致变形为宜),尤其在接触脊髓实质时,力度需控制在较低夹持力(如夹取软脊膜时力度<0.1N);避免镊子顶端长时间接触组织,减少热传导导致的组织损伤。
  ROBOZ镊子通过型号适配与规范操作,在脊髓损伤模型构建中实现“精准操作-减少损伤-保障模型一致性”的目标,为神经科学研究中标准化模型的建立提供关键工具支撑,助力提升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与重复性。
上一条:没有了|  下一条: FST咬骨钳的临床应用有哪些?

深圳市泽任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GoogleSitemap

邮箱:info@chinazerentools.com

地址: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楼岗大道楼南4巷3号103

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14069686号 管理登陆 技术支持:化工仪器网

 

在线客服